档案里藏着什么“秘密”?馆校合作这样传递家国情怀
图:杨守明 文:王晓建 马金灿 编辑:杨守明 发布时间:2024-12-27
档案呈现榜样力量,红色故事滋养青春。2024年12月26日下午,一场意义非凡的“档案里的榜样力量”红色故事宣讲活动,在郑州市第十九初级中学科教中心温情启幕。此次活动由河南省档案馆、郑州市档案馆、郑州市第十九初级中学三方携手,精心筹备,为八年级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直击心灵的视听盛宴。
郑州市第十九中初级中学教学副校长冯超强在活动开场时,着重介绍了此次活动的背景及重要意义。本学期开学以来,郑州市第十九初级中学探索通过开展馆校合作,充分发掘周边文化场馆教育资源的方式,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此次省、市档案馆宣讲团队“送课”进校园活动,正是学校开展馆校合作的重要举措。冯校长的介绍简洁有力,为这场宣讲拉开了精彩序幕,让同学们对后续内容满怀期待。
河南省档案馆兰台宣讲服务队的成员李梦涵、张裕宁、夏慧颖、张慧月、刘津岑依次登台,以饱含深情的讲述,带领同学们走进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一)播撒革命火种:河南第一个党组织的成立
在《河南第一个党组织的成立》故事里,河南共产党人游天洋的形象鲜活地展现在同学们眼前。
20世纪初的中国,风雨如晦,国家和民族深陷水深火热之中。1915年,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积极探索救亡图存之路。“十月革命一声炮,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让探索中的国人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开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信阳人游天洋,一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带着李大钊先生的嘱托来到洛阳,投身于传播进步思想的伟大事业。他深入工人群众,传播进步思想,发展共产党员,动员工人团结起来斗争。他说“工字下面加个人字,连起来就是天,只要我们团结起来,总有一天能过上好日子。”在他的不懈努力下,1921年,洛阳陇海路同人俱乐部成立。这个俱乐部成为了工人阶级团结奋斗的坚强堡垒,为工人们争取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年12月,河南的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洛阳组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原地区成立的第一个党组织,它如同星星之火,在中原大地燃起了革命的燎原之势。此后,党组织在中原大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河南的革命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二)抗日英雄赵一曼:为有牺牲多壮志
《为有牺牲多壮志——赵一曼的示儿书》篇章,将赵一曼这位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深情的母亲的光辉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同学们面前。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我国东北。此后,东北三省沦陷。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救亡斗争。
赵一曼,这位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毅然投身抗日斗争。在与日寇的殊死搏斗中不幸被捕,面对惨无人道的酷刑折磨,她始终坚贞不屈,展现出共产党员坚定的信仰和钢铁般的意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赵一曼怀着对儿子深深的爱和无尽的牵挂,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写下了那封感人至深的遗书:“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这封遗书,字里行间流淌着一位母亲的深情与眷恋,更彰显了一位革命者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精神。“示儿书”里的字字句句,穿越时空,动人心弦,听众无不动容。叹息民族英雄的离去,痛恨日本侵略者的凶残。
(三)忠诚守护:一封穿越时空的信——陈为人
《一封穿越时空的信——陈为人》中,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陈为人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20世纪20 - 30年代,中国革命处于艰难的发展阶段。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残酷迫害和镇压。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中国共产党的地下斗争面临着巨大的危险和挑战。党的机密文件是革命事业的重要财富,关系到党组织的安全和革命的成败。
陈为人是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革命的艰难岁月里,他肩负着守护党的机密文件的重任。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和残酷迫害,陈为人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使命,毫不退缩。“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充分彰显了他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执着与坚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陈为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护党的机密文件的安全。他的事迹,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共产党员的忠诚和担当,以及信仰的强大力量。
(四)红旗渠精神:铁姑娘李改云
《红旗渠铁姑娘李改云》的故事,将同学们带到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1956年,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艰巨任务。河南林县(今林州市)地处山区,长期缺水,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了改变这一困境,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决定自力更生修建红旗渠。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艰难险阻。井湾大队的妇女队长共产党员李改云组建了刘胡兰突击队参与到红旗渠的建设中,不怕苦不怕累,勇挑重任,被誉为“铁姑娘”。1960年2月18日,修渠队伍突遇险情,山体塌方,巨石滚落。危急时刻,她毫不犹豫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推开工友,身负重伤,终身残疾。事后,李改云坚定地说:“咱是党员,就应该带个好头,为了改变咱林县的面貌,就是把命搭上也值得!”她的英勇行为和朴实话语,生动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铁姑娘李改云的事迹和精神深深震撼着每一位听众。
(五)戍边英雄肖思远:寸土不让的坚守
最令人动容的是戍边英雄肖思远的事迹。当今时代,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边境安全面临着诸多挑战。一些国家妄图通过侵犯我国领土主权来谋取利益。我国始终坚定地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安全,边防战士们肩负着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他们常年驻守在条件艰苦的边疆地区,不畏严寒酷暑,不惧艰难险阻,时刻保持警惕,守护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河南延津人肖思远,这位年轻的戍边战士,将自己的热血和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边疆。在加勒万河谷冲突中,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他和战友们毫不畏惧,英勇战斗,用生命捍卫着祖国的领土完整,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血性和担当。肖思远在日记里深情地写道:“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这些朴实而真挚的话语,如洪钟般在同学们心中回荡,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以及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甘愿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
同学们沉浸在这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里,全神贯注,现场气氛庄严肃穆。宣讲结束,雷鸣般的掌声响彻会场。河南省档案馆编研展览处副处长张晓乐、郑州市档案馆副馆长姜典昭、郑州市档案文化宣传处副处长彭娟,历史教研组刘洪伟、王晓建、马金灿、鲍临风,政教处徐学森,班主任王磊、周鹏飞、张国钊、冯莹莹等老师参与活动,见证了同学们的成长与感动。
此次红色故事宣讲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讲述,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河南省档案馆、郑州市档案馆兰台宣讲服务队以档案为媒,让同学们从榜样的力量中汲取养分,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青年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